蓬莱是什么生肖?
应该是猴子,从“海市蜃楼”中看“蓬莱”两个字,正好是“猴”字。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且天下有道时也,水逆行,倒上数仞之墙;兽往离山,鱼咸入港。”意思是说,在当时“天下有道”的情况下,河水能倒流到数仞(古代八尺为一仞)高的城墙下,野兽离开大山,鱼儿游进小河道。这当然都是夸张之词。但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确实出现过。 汉应劭著《风俗通义·山泽》就记录了一个类似的奇观: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十月,“京师洛阳及河北郡国四十余处同时出现水逆之象。”“或云,此乃河伯娶妇所致。”
《后汉书·五行志》也转引了这一资料,并解释说这种现象是由“阴气乘胜”导致的。 实际上,“阴盛阳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解释各种奇怪自然现象的普遍原理。
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提到了这种理论用在地理上的情况:“岭北有白水,自河源而下,无日不潮。至曲江,每夜两潮。广州一夕再潮者,五日一潮者,皆有定候。惟番禺、新会二县间,潮水无常。” 这里所说的“白水”即今天的黄河。李肇认为,“阴盛阳微”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解释黄河的反常。 另外,我们今人已经知道,所谓的“海市蜃楼”其实是一种光学现象,但在古代这是极其神秘的自然之谜。古人先是通过肉眼观察来辨认,然后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解释。
北宋苏轼在《海南奇书》中记载了当地一种被称为“海市”的奇异景象,他说:“近城沙岸,每晨起,有人驾船出海,谓彼常时所见,如楼阁、台观、人物之类,历历都在目前。其初仅现于海面,有似浮图影相,及高耸入空,始觉峥嵘可爱。” 显然,这里的“海市蜃楼”正是土石建筑与人物出现在海上。正像我们现在用镜头捕捉到的“海市蜃楼”画面一样。
而苏轼所说的“彼常时所见”,“初见时,大不过丈许”,正像是现在的照相机刚刚问世时人们拍下的“剪影”效果一样。只有等它真正“高耸入空”的时候,才能看清全貌。 而当这座虚无缥缈的“楼阁”即将消失在大海之中的时候,苏轼说:“舟中人遥指曰:此所谓‘蓬莱’者也。”这个把“海市蜃楼”误认为是“蓬莱”的人,正像今天我们面对电脑屏幕上的“海市蜃楼”的画面,误以为是真实的海景一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看到的“仙境”正好也是“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