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有?
融资难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融资难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
1.直接原因包括:项目盈利前景不好;业务模式存在风险;公司运营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投资人对于投资项目的前景不够乐观,因而会要求增加投资者的参与程度(即增发的股份被认购的情况)或者提高投资者收益的预期(通过高利率来补偿可能遭受的损失)以降低其投资的风险。
2.间接原因包括:经济环境不佳;同行业融资状况恶化;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地开展工作等。这些因素从侧面影响了企业的融资,使本来应该顺利实现的融资过程陷入困境或延滞。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是相互影响的。
如果直接原因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间接原因的解决。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时候是由于直接原因的存在而使得间接原因雪上加霜。解决融资难题需要同时着眼于这两个方面。
融资难成常态有四大原因
一、信用环境不健全。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还有待于完善,信用工具发展滞后,信用违约率高,增加了金融风险,使得中小企业想融也融不到资。
二、企业运营不规范。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无法达到金融机构的放款标准,属于金融机构眼中的“弱势群体”。
三、担保缺乏弱支撑。担保机构作为衔接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级,规避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重要中介制度安排和融资服务平台。在担保机构规模小、资本金偏少、担保能力不强、政银保企业多方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以及担保机构风险未能实现多方分担的前提下,担保机构对于推动中小企业的融资仅起到微弱的支撑作用。
四、金融改革有后遗症。过去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模式,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必要的限制,中小企业一时间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出现整体规模小、效益差,并且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不均衡的现象,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难成了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