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牙齿五行属木?
蓝彦最佳答案
在阴阳五行中,牙齿被划归为“齿”,而“齿”在五行之中属木。 《黄帝内经》中有提到:“美齿者,筋骨强健;牙齿不好,说明肾气虚,骨枯髓减……故牙亦为骨之余。” 在中医理论中,“齿”与“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牙齿需要骨骼的支持才能存在,而且牙齿的坚固程度也能反映骨骼的好坏。古人将牙齿归属为“骨余”是很科学的。 所以中医里有关牙龈、牙齿的药物归经方面,常常能看到“入脾、胃、大肠经……”等等,这是由于“齿为骨余”,牙齿所依附的骨头,大部分都被脾胃大肠等经络所覆盖,因此牙齿的疾病往往和这些经络有密切联系。
同时,《黄帝内经·灵枢》中还提到了另一种牙齿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关系: “齿者,骨之终。” 这句话意思是,牙齿是人体骨骼的最终凝结物。这里用到了“终”字,表明了牙齿与骨骼之间的终起点与终点关系。
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美其食,任其渴,去其苦,如食醋,此五至之道也,谓之五脏之气。”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饮食对于脏腑功能的重要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牙齿与消化功能之间的联系。 以上都是从中医角度来解释牙齿为何五行属木。
而从西医角度来说,尽管牙齿是由骨骼构成,但它和骨骼一样,都属于硬组织。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牙齿中的无机物主要是由钙和磷构成的骨质,其中钙占97%,磷占3%~4%。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均能证实牙齿的五行属木这一说法。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它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概括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学说。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临床各科及养生康复等各个方面,在中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中医学中,根据五行的特性,将人的五脏及五官、形体、自然界、方位等功能相似或相关的属性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并以此作为五脏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内在联系,称“五脏配五行”。中医学将“肝属木”,所以,从属细分,肝脏相关联的五体“筋”,官窍“目”、情志“怒”及自然界、方位等就都属于木元素了。
当然,五脏配五行并不是只把“肝”与“木”相联。而是从木的特性出发,把人体内具有“生长、升发、疏泄、条达,升”等特性的一类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归于肝的“功能范围”。《黄帝内经?素问》曰:“肝者,筋之合,目为之官,胆为之官”,“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主四肢,实则怒不和,虚则目睅无所见……”也就是说,“肝”与“木”之间的对应性,不仅是指它们各自的“内部”属性,还包括它们各自所“对外辐射”的属性。《黄帝内经?素问》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等等,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说中医“五脏配五行”的配属准确程度如何,我们不去作学术上的探讨,但中医应用五行学说的理论诊疗疾病几千年来,确确实实,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健康服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人有五脏,怎么还把牙齿归属于“肝”呢?中医学认为,牙齿与肾关系甚为密切,所以,“牙”归属于“肾”;“肝”的所合为“筋”,而牙龈是包被着牙齿的、类似肌肉的“紫红筋肉”,所以,牙龈归属于“肝”。牙龈是牙齿的“卫士”,如果肝血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龈,或者肝经有热(火),上蒸于龈,破坏了龈组织的正常生理环境,都会使牙龈炎性肿胀、流血等。
那么,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有什么具体表现呢?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常等症状见症于“目”,比如眼睛干涩、目赤肿痛,甚至眼睛周围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等;肝主“疏泄”,调畅着人体的气机,所以,“怒不和”、“急躁易怒”也是肝失疏泄的具体表现……
由此看来,肝脏对于牙齿和牙龈是“有好处的”,因此,养好肝脏,肝脏“健康工作”,对于拥有“健康牙齿、健康牙龈”是极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