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王指什么生肖?
喜王的谜面,取自《庄子.渔父》篇。 此篇中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桑下”语;又有“子贡曰:‘有人于此,其贤智不可得而亲,其愚不可用而疏’”云云。 这些语句中的“黑林”“桑林”,易让人联想到“玄鸟”。 而庄周借渔父之口所说的“玄鸟”就是“凤凰”——鱼父说:“凰象鹤……鸣呼!圣人处天地之间,亦奚事焉?天子上一呼,天下咸若,非直烟波缥缈而已哉!”(《大鱼》) 所以,“喜王”的谜底就是——凤皇。
古人将“凤皇”解作“百鸟之王”,从成语“凤毛麟角”中便可管中窥豹。 那么,这个“喜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引用的《庄子·盗跖》中有“子路见鲁哀公”一段,从这段文字里可得出结论: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孔子死后去见鲁哀公,希望得到鲁国封地以养老。但鲁哀公却拒绝了他,理由是:你老师孔子刚过世时,你穿着孝衣大摇大摆地走到朝廷上,现在又要我封赐给你领地,你这个样子实在“不恭”啊! 从“不恭”的批评中反推回去,结论就很清楚:孔子死时,子路没穿孝衣。 为什么会这么做? 因为孔子是“喜王”呀! 他老人家去世,按照惯例应该披麻戴孝、哭祭一番。 但孔子是“喜王”啊! 用现代语言解释这句成语——“丧礼”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愚民”的手段之一。
古时人们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的束缚,认为作为臣子和子女服丧祭拜是理应尽的义务,丝毫不敢逾越。 试想一下,如果子路当时穿了孝衣给孔子送葬,那后来被鲁哀公斥责为“不恭”的话,他岂不是成了“不孝之子”? 在封建秩序下,这顶帽子可够子路戴一阵子的了。 所以,孔子是“喜王”,这顶“高帽子”让他免除了“不忠不孝”的嫌疑。 到了宋代,司马光等人编撰《资治通鉴》时,刻意保留了“喜王”这一传说。
因为宋朝时,士大夫政治相当活跃,为了证明“祖宗法制俱善”,这种“疑信相间”的写法正反映了他们纠结的心态:既想保留传统又不想让历史包袱拖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