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术?
现在说起五行的知识,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金、木、水、火、土”这几个字上——这些字的笔画有多有小,形态也各有差异;或者停留在《周易》64卦的卦象上。但是,真正的五行知识博大精深。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金文作“”(见图1) 其后,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了“五岳”的说法: 可见,五者,数之极。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故十干化合为五行。
古人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纳入五行之中加以阐述。如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序》中有言: “日月星辰,山陵江海,草木禽兽,阴阳刚柔,莫不有形,莫不有数,故河图洛书,范金合石,而天圆地方,阴阳气数,草木荣枯,飞禽走向,莫不行焉。” 也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进行归纳。例如,古代认为五色与五行相对应,称之为“五行五色说” 于是,又有了“五行性格说”——即人的性格可以归属到五行之中。
这种归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着深层的道理和依据的。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讲瑞篇》中说: “人之性,有柔和,有激烈。……是故刚柔之分,禀质之常也。若五木之应火,五行之应土,岂非性之应乎?故谓性有刚柔。” 将人的性情归属到五行之中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后世的人又发展了这种观点,如明代学者陆容在其著作《菽园杂记》中提出人有“木气”“火气”“土气”“金水”四种偏性。 这种观点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以至于至今还有人沿用。如人们常用“火性子”来指代性情急躁之人——“这种人应该属于‘火’多,‘木’少吧!” 而对于中医来说,五行更是贯穿其中,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中,以五时的变化规律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人的“神、色、态、状”以判断身体体质及疾病状况,并称为“望闻问切”中的“望”,也是基于五行学说。 在中医用药方面,中药的性味归经也是基于五行属性的。 还有经络五行、穴位五行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