碄在五行中属什么?
“碄”字的拼音为lín ,笔画数8笔,部首是山,结构是左右结构。五行为金。 【字义】 从山,从粦,表示与黑暗、微薄有关;粦的意思就是“微明”,也就是像萤火虫那样一闪一闪的光亮。因此“碄”的字形含义应该是“小山(像萤火虫那样)闪闪发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碄”还有一个读音为līn,释义为“深邃的山洞”。这个意义现代人较少使用了,多用于古代诗词文赋之中。 “碄”字在古文中经常用作形容词,修饰其他名词。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的《石鼓歌》:“云雷鼓振天下震,其声乱溅粼粼水泡飞。”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晴晚步有感》:“疏星淡月水天暮,深林暗箐人迹少。”
礻字旁为示,示偏旁,形声兼会意字,从礻,音声。礻是示字的变形,示本为神主之形,所以礻也与祭祀、信义有关。礻,简化前同“示”,从“只”,“只”像设“神主”,有说服、例证,征验之义,用作字旁后写作“礻”。
礻一般用于表字音、字义,和示字旁相近,用作姓氏不多见,“礻”字旁的字如“社(祭祀的土地之神)、理(玉的内质)、现(表露在外面)、祝(向神灵求福)、祈(求神)”等,这“礻”字多表示与祭祀鬼神和典礼有关。“礻”字旁的字一般念shì。
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很早就出现了。像放置祭品的几案,是象形字。周代的金文在几案上加了一只手,表示祭祀时行奠的手势,演变成了会意字。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变后写成“示”。楷书又写成三个十字形,与“田”字相似,为了与“田”字相区别,后来写时把三横拉长,在三横两端加上左右竖笔,就成了现在的字形。“示”本义为祭祀,后引申为“表示”、“指示”、“显示”等意义。
所以,示在五行中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