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结局如何?
《愚公移山》的结局——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愚公移山》是庄子的一篇寓言,讲述的是一个“愚”字贯穿全文的成语故事。 开头叙述愚公一家与门神之间的恩怨,说愚公家是“愚”姓; 中间描写移山的艰辛过程,说愚公是“愚”公; 末尾写天帝被愚公的毅力感动,安排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来为愚公“除天下之大患”,仍旧是“愚”字打头。 但这个成语除了形容人的傻气之外,还可以表示人的精神可嘉,令人敬佩。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立志移山的人,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但《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不是这样的。他起初只是单纯地想消除自家的障碍,让出入方便一些而已。但是智叟却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大事”(其实也就几百里的地方),还极力阻止。但愚公执意而行。 到这里,故事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在搬山的过程中,由于愚公的率领,全族人都热情高涨,齐心努力,这似乎给人一种信念感。于是,许多人在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坚持不懈,哪怕像愚公一样“执干戚而舞”、“履危石,临渊游泳”,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然,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否则,文中也不会用那么多的笔墨去描述它了。 但是,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文中的第二层意思开始渐渐显露出来。 智叟不赞成愚公的做法,是为了让愚公明白“不可为之事”;可是愚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竟不顾后果地盲目蛮干。如果是一人如此还好,偏偏是全族都如此。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智商了: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难道还要真的搬完山再筑一座长城?
所以,王扶义先生在此处批注道:“愚之至者,其斯之谓欤?” 就这样,作者通过智叟之口告诫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不能莽撞行事。若是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不但无法成功,还可能遭致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