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怎么看?
先引用一句《圣经》里的名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使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国的金融业颇为合适。我国现在是全球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之一,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其次),也是信贷规模(贷款+债券融资)最大的国家之一。
于是,从出口贸易顺差中赚取的外汇,再加上银行贷款(主要是国企的债务)、债券市场融资,就为我们创造了一张庞大的金融安全网。 这张网,将国内外的货币和资金都牢牢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无限制的发行货币满足政府和企业(主要是央企)的需求,更可以凭借这些发行的货币和外资交换我们进出口商品。 但问题是,这些货币绝大部分不是由央行直接发放的,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也就是说企业借入的资金中100块钱有75块是由其他企业的存款构成的,只是通过商业银行的手里流转了一下。所以企业借贷的利息其实相当于两个75,而央行放贷的利息只相当于一个75。因此尽管最终收益归企业和政府部门所有,但高出的那个25却变成了商业银行的利润。这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银行在中间做了手脚”。
如果企业不需要借钱呢?那银行就没法挣这个钱了呗。没错!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借贷,即使是不需要借钱,为了得到利息也得去借。因为不借贷的话,钱存在银行里没有利息,还不如拿去投资,即便收益率不高也能获得一些收益。这就形成了凯恩斯的另外一句话——“银行总是希望你去借钱的”。 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已经能够完全控制我国的企业和个人,甚至连国外的企业和机构也深深陷进了这张庞大的金融网之中不能自拔。只要我们的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这张网的收益就会一直高于社会平均收益。于是银行的利润也会持续增加。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旦企业和个人无法还款或者少还款,那么银行手里的债权就无法收回,贷款收不回来,放出去的钱就等于打了水漂儿。银行损失了钱,自然就要从其他地方抠出来,谁欠钱谁还,本金加利息,多给一点补偿都行,但就是不能让你赖账。于是乎,原本属于社会的财富又重新被转移到了银行手里。
从凯恩斯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似乎也不算是很过分的要求。况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不仅包括本币市场的收益,还包括外贸带来的外汇收益。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壮大,外汇储备连年升高,给银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外收入。2013年,国家外管局发布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操作指南》,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中国外汇收益详情。 据该指南显示,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5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87亿美元,两者相抵,逆差233亿美元。
其中,金融项目的逆差主要来自于国外借款和企业海外发行证券,而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货物和服务贸易。 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虽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同时为商业银行带去了巨大的收益。而且这一部分收益并没有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属于隐形收益。在现有估值体系下,这部分收益可能高达每年几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