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五行里属什么?

慕容蓓婧慕容蓓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把天干地支用于纪年、记月、记账,发现这样很方便,于是就沿用了下来。 不过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表示月份和日期就有点麻烦——一个月里有几天呢?二十有八天?还是三十天? 于是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月中哪三天为初一,哪五天为初二……十五为末;然后每季首月为寅月卯月辰月……末月为己未月辛亥月甲辰月。这样算起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或者三百五十四天(闰年中多出来的部分平均分配到各月中,使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末与下一季度的首月的第一日重合)。 可是这依旧无法避免每个月初一开始计算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这个月某日是农历十五又刚好是月初一,那么初一的干支计算就会出错。因此人们又引入了一个新元素——“中气”。

具体怎么引入的中气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就是每个月里除了“初一十五”之外另取了三个“中气”——上弦月、望月、下弦月。然后把它们分别标记为初二(或初三)、十一(或十二)、二十八(或二十九)。有了这三个中气,不管初一是否出现错误,每个月里的天数都不会错了。 而冬至节气所在那个月的中气就是小寒,春分节气所在的那个月的月中的中气就是惊蛰。由此可以推算出农历的日子与时间。

而所谓的“冬至节气”、“春分节气”其实指的就是“冬至”、“立春”这两个节气。只不过因为农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制定的,而阳历则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决定的。两者存在交叉,为了确定哪个节气位于冬至附近,就采用了“物候方法”——以冬至为中心,每隔十五天定为一组,分五组定八个节气,当以冬至为中心的第5组节气结束后,则进入“立春”,而这个时间点正好与“物候方法”得出的“立春”时间点相同。

而由于我国古代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都划分为“二至”、“二分”,所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也就成了重要的节气名称。至于小雪大雪冬至等,都是现代赋予它们的意义。 当然物候方法是靠不住的。到了现代,人们直接用太阳照射点的位置划分时间,以365.2422日为一个回归年作为计量单位,并规定公元元年冬至点出现在国际通行的3时57分09秒。此后每年冬至点都比前一年早20分48秒,春分点则早18分30秒。

景姣碧景姣碧优质答主

中国古哲学者,把春、夏、秋、冬加一个长夏,五季分配于五行;把红、绿、黄、白、黑五色分配于五行;又把金、木、水、火、土五体分配于五行。又把口、鼻、耳、目、舌五种感觉器官,分配于五行;还有五声、五味、五向、五方等等,都分配于五行。

人体上属于木的组织有筋、肝、胆、目、生、呼以及两胁、两足;属于火的有脉、心、小肠、舌、言、笑以及两肱、两腋、舌上;属于水的有骨、肾、膀胱、耳、呻、呻以及骨节、两股;属于土的有肉、脾、胃、口、歌、哕以及唇、两髀;属于金的有皮毛、肺、大肠、鼻、哭、嚏以及口、两肩背。 人的内脏五脏,亦与五腑相为表里,如脾为里,胃为表;心为里,小肠为表;肝为里,胆为表;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为里,膀胱为表。这便是人体上五行表里的关系。

此外,在中医上,许多病症也根据五行属性而命名,如金破不鸣、木疏津泄、肾水不交、水不济火等术语,都是应用五行之名来解释病症。再把内脏与五官五体、五种物质、五种情绪和五种思想勾通起来,成为五系,肝系、心系、脾系、肺系、肾系,以五行来统帅五系。再把五味(甘、苦、辛、酸、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气(风、暑、燥、湿、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分属于五系,形成金、木、水、火、土之五系的全方位的人体系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