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严冬什么生肖?
在十二个农历十二月令中,大雪冬至小寒立春这三个月被称为“三冬”,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古人将最冷的冬天分为三个阶段,大寒、小雪和大雪,从时间上看,大雪的时间正是农历十一月,所以就有了“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在月尾,大寒正月里”的农谚。 进入腊月后,天气渐寒,大部分地区都开始下雪了。《梅香咏》中就有“隆冬时节,河朔飞花,江南雪晴。”的诗句用来形容冬季的不同特点。 大寒节气一般在公历1月20~21日交节,此时太阳位于黄经300°。从每年的12月下旬开始,地球轨道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加快,所以大寒期间气温较低。但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除了华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外,大部分地区在大寒节气并没有出现全年最低温。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就是立春。这个时期,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温度依旧持续走低,冷空气活动频繁。根据古书记载,大寒之日风和日丽,万物生机盎然,并无特别之处。
那么大寒节气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其实是有气象历史的。 在北京,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说法,意思是每年大寒节气这一天是最冷的一天,而整个腊月都是一年之中最冷的阶段。
事实上,这种极端低温天气确实存在,比如1966年的除夕夜,北京最低气温达-27℃;1970年1月31日的除夕夜里,北京的最低气温达到-28.3℃。这些低温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在贵州六盘水,也有“大寒雪花满天飞,小寒寒风刺骨来”的谚语,说明当地大寒节气也会下雪。不过在当地人的印象中,还是觉得小寒更冷一些。
在南方的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的温差并不大,但北方已经天寒地冻、漫天飘雪了。究其原因就是在小寒之后,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导致阴阳二气交替出现时间延迟了4天左右。虽然小寒和大寒同属寒冬季节,但南方没有早霜,农田耕作仍然可以继续进行,所以这一阶段农作物都没有完全停止生长。反而到了大寒之后,阳气升腾、阴盛阳微,作物生长的势头就越来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