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鬼哭代表什么生肖?
“万鬼哭”是民间的叫法,正式一点的说法应该是“清明时节,万物萌动,天气多变,乍暖还寒……” 这里有个知识点要注意一下: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立春,阳气升发,万物伊始。
在阴阳未定的早春,阴气或者阳气占上风都有可能,所以会有“倒春寒”“二月乱穿衣”的情况出现(比如今年)。一般过了春分,阳光开始占据上风,气温回升,春天到来。 在阴阳未定的早春时期,动物们也要开始准备度过这个危机四伏又充满希望的时期了,所以他们要开始囤积脂肪、补充能量和营养,为以后的生发积蓄力量,这个时候他们吃得很多,运动量也很小。但是过不了多久,它们的胃口就会变得奇好,运动量也会加大,身体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就会消耗得越来越多……直到夏至,天地之间阳气达到顶峰,此时一阴生而万物长,那些早早囤足了食物和能量的动物们,身体里的阴阳开始倾斜,向阳性逐渐增强,它们会开始换上亮色的毛发或是羽饰,雄雌之间的争斗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求偶,它们要使尽浑身解数……这个阶段它们吃得更多,运动量却更大。到了立秋前后,它们体内的阳性能量达到极致,身体里的阴阳渐渐平衡,它们不再吃食或仅摄取少量食物就能维持身体运转。
所以可以看出,阳气在万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发动机一样,没有阳气的动力,万物就很难生长。 “万鬼哭”的时候,气温变化明显,寒风料峭中突然艳阳高照,许多人不适应这种骤变而生病。对于万物来说,它们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突然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体型较小,阳气偏弱的物种,更是难以抵抗这种变化带来的威胁。所以有很多古人观察到这些现象,并总结出来了相关的养生知识。
至于为什么是惊蛰,而不是雨水或者立春,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古代将动物分为“五兽”——虎、熊、狮、狼和野猪,并将它们归为阳兽(老虎和狮子属于百兽之王,自然也是阳兽中的阳兽)。其余的禽类以及家养的猪羊牛马等属阴。古时人们发现,每年到了惊蛰,山中的熊、狼、狮、野猪等都会出来活动,而他们所待的地方大多在二、三千米的高山上,所以北方人称这日为“冻土化鱼”的日子;而南方则多称“冷死老鼠”。
据说在唐朝时有一个姓柳的人因为犯事被贬到海南做官,一年春天他乘船游览琼州海峡,看到两岸青山如屏,海面碧波荡漾,不禁诗兴大发,但最著名的还要数这首《冬游琼海》: 冬游琼海(节选) 【唐】柳宗元 皓色凝雪,暮景紫烟。 野塘新渌,丛木馀妍。 欲知草木先,冰泮地泉。 微阳下铺,千炬并列。 孤标上候,六花初节。 阴律沈存,严光不缺。 水心云影,波面轻寒。 梦觉幽草,春随鸟音。 广莫形遥,晶明雪远。 晓日初长,人庆惟寅。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在唐代时冬天仍然可以观赏到盛开的鲜花——这就是阳气的作用。如果没有阳气的推动,冬天就是枯槁萧条的无边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