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时有圆缺结局好吗?

卞晓君卞晓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文学、影视或戏剧作品中,所谓“大团圆”结局,指的是“悲情戏”在最后把各种冲突统统化解,让所有的人物从此“安居乐业、喜乐融融”。这在有些作品中是可能也是符合逻辑的,因此为“正格”;但有些时候则不然,比如《王宝钏》、《白蛇传》就属于“歪曲实际、不符常情”的“别解”。

大团圆结局符合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及追求,它在实际生活中固然可望而不可即,但把它搬进艺术天地,便可以用来取代“人生并不圆满”的现实,达到所谓的“以虚构补不足”、“以不真代至真”的“补偿效应”目的。从这一意义讲,团圆结构的存在自有其社会学、心理学基础。

但在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又过分强调“和合”、“调和”、“和稀泥”,过分讲究“温柔敦厚”,有悖时代潮流。特别是在人生价值观日益更新,人们在承受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紧张与焦虑”、“躁动与不安”之时,这种“田园牧歌般”的理想追求与现代人的心境、心态已相背离,其美学品格也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正因如此,这种在古老农耕文明与相应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孕育的艺术思维,难以向现代文明中所追求的求实、进取、创新的价值观转移,更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人之为人应享有的权利背道而驰。

因此,无论从文学本体还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看,都应逐渐淡化“大团圆”作结的模式与思维惯势,使悲剧、喜剧乃至悲喜剧、闹剧、黑色喜剧、荒诞剧、后现代主义戏剧与影视,都尽可能用一个不那么圆满的形式作结,或者说不让人物在剧情结束时就万事大吉。这样,才会使戏剧和影视与现代人的审美期待更贴近,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得到更好实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