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养老驿站多少家?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一线城市开始试点“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即把养老院建在居民家门口,让老年人“离得近、走得进、付得起”。 《“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域、布局均衡、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网络。 这意味着未来两年,这类养老模式将遍地开花。 对于城市而言,实现“家门口养老”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两个关键指标——有多少床位和服务对象。
以朝阳区为例,截至2021年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3.8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32%;60岁及以上外来老年人口9.7万人,占外地户籍人口的39%。同时,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养老机构58家,床位数8539张。也就是说,每31位老年人就拥有1张养老床位,这个供给量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以及预期寿命不断升高,当前机构养老供给依然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据相关调研,80%以上的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家门口养老”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提出的‘家门口养老’概念,不同于以往的就近安置,而是指在老年人居住地附近,为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北京大学老龄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俊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借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减轻基本医疗的负担。 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模式可以有多种路径。比如在北京,一些街道将闲置办公用房改造为老年餐桌,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在一些农村,则通过盘活闲置民房等资源,打造农村互助式养老设施。而在江苏徐州,当地建立起集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老年公寓,对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给予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虽然各地尝试的‘家门口养老’模式各有特点,但都是为了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面临的难题,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说道。在他看来,构建城乡均等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目标,而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 他建议,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加强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