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本土球员?
中国足球的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技战术能力或是体能问题,而是根本就不是足球的问题。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青训体系完全不健全。这个不健全,并不是说教练、场地和器械的问题,而是说的青训的生源基础——也就是青训梯队能够从多少年龄段的球员里面选拔人才。 试想一下,一个学校足球队里,最好的几个球员水平大概能到中乙甚至中超中游球队的水平,而最差的几个甚至都无法在地区级别的比赛里拿到名次……这样的队伍肯定无法在省内踢出成绩,那么这支球队的球星自然很难得到职业俱乐部的关注(毕竟不是每一个省都有青训传统),而最后留在足球圈里的那些人,就是所谓的“有天赋”的人吗? 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的体育,历来都是靠天赋+努力+机遇来成就传奇的,但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本身就没有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定等级的资质,那么即使给你再多机会,你也只能遗憾错过。 有人说,朱广沪时期国足的训练强度和比赛数量堪称恐怖,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我想说的是,如果一支球队连基本的技术能力都没有掌握好,那么再多的训练和比赛,也只可能让球员的技术更加粗糙而不是细腻。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非足球领域的人,比如篮球、排球甚至是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球员,通过训练也能提升技术水平啊!但是我想说,这些项目跟足球的项目要求本来就不同,球类运动本来就是一项技术主导的项目,你没法直接用其它项目来举例论证技术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训练和比赛。 所以,青训体系的根源问题,其实是中国没有形成从小孩儿时候就开始的系统的足球选拔机制。你想提升国家队水平?那你先保证青训梯队里有足够多的人才可选不行吗?可是现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除了足球强队以外,还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青训梯队,能做到从13,4岁的孩子就开始系统选拔并且培养足球人才呢?难道日本,韩国乃至伊朗的青训梯队队员,都是从幼儿园开始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