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可获多少股份?
谢邀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遇到过不少创业者或者新成立公司的股东,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比如“给我百分之十的股份就行”、“先给我五百万的分红吧”等等。 那么究竟该给合伙人、团队或员工多少股份呢?我们是否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呢? 我认为是没有的! 因为公司给合伙人/核心干部/重要员工的股份分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这个动态不仅指时间的动态,还包括规模、资金、盈亏等的动态。
1、时间上的动态性——随着合伙人数量的增加和核心干部的重要性提升,需要分给他们的股份比例自然会提高 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来说,可能只需要一个两个人就可撑起一片天,于是公司的全部股份可能都给予这两个核心人物。但随着创业团队的不断扩大,新的成员不断加入,原先的核心层可能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从而丧失部分股权;而新的进入者因贡献了一部分价值所以理应获得相应的股权,原股东因此会适当稀释股份。 当然对于一些人来说,他的加入并不会导致公司的股权发生变化——他可能仅仅以现金或者其他资产入股,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融资)这些资本的注入可能不会使得公司注册资本增加,也就是说他的投入并不一定会使总股本增加,那么他的股份实际上也没有变化。但这样一股不变的股份似乎又不符合分红的条件……真是个矛盾体! 其实这也体现了股权激励的一个本质:除了金钱财富外,还给员工带来了职业发展和未来预期等其他福利。
2、规模上的动态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分红比例应该相应提高 在很多初创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经常出现亏损的情况。这时如果仅按照财务数据来分红利无疑是不合适的,毕竟账面上可能有大量未分配利润,如果拿出来分红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于是一些老板就会拿出自己的钱补贴公司,同时继续激励员工奋斗。 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股东们可能一分钱没拿,但事实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回报——工作热情和成就感上升。这看似是吃亏了,但实际上他们得到的比付出的多。这也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动态平衡。
3、收益上的动态性——当公司盈利时,除正常经营所需费用外,剩余的利润可以用于分红;而当公司亏损时,则应停止分红 目前大多数创业公司在薪酬体系上还是采取“底薪+提成/奖金”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往往随着业绩的增加而提高,但如果业务出现亏损,收入也会随之下降并且需要补回之前的亏损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