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救救我的孩子?
11月11日,媒体报道了开封211医院救治乙肝孤儿郝凯的经历。这个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的6岁小男孩,因为患上了乙肝被迫停止了学业,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仅仅是一个6岁的孩子他竟因乙肝承受了本该不属于他的痛苦和煎熬。当这位年幼的生命因为乙肝而饱受折磨时,面对这样的病痛,我们扪心自问:“作为人,我们该怎么做?”
211医院的医生们通过高超的医术,在为郝凯治病的过程中尽心尽力,为挽救这个年幼的生命,医院还减免了郝凯的大部分治疗费用。在救治郝凯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无数人关注孤儿病人这一群体。而正是这样一位失去双亲的孤儿,他的治疗过程却充满曲折。
因为拮据,父亲在与胃癌抗争了两年后离世。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在父亲离世两年后,郝凯也验出了乙肝。不幸的是,雪上加霜后,又迎来了当头一棒,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村合作医保的门槛,本应得到的乙肝抗病毒治疗,却因为“7个月内住院两次”的理由被剥夺了。
在儿童肝炎防治网曾收到过一份肝癌家庭捐赠的肝癌干细胞,但因其肝功能极其不好,无法用于移植。这些肝癌干细胞本来可以用于治疗其他肝炎患者,可因没有合适的肝功能,才捐出。
从开封回来,我就一直在想,当我面临病魔时,能否像凯凯一样幸运?如果我是一个孤儿,又如何得到治疗?当我想到这些问题时,心头一颤,也许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心中涌起同样的疑问。
生活中,有许多白血病患者,他们渴望得到治疗,可由于无力承担昂贵的医药费而中途退学,甚至有不少患者因没钱治病而早早地离开人世。还有那被病痛折磨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癫痫病患者以及许多因慢性肾脏疾病而生存质量极差的病人,还有一些由于免疫系统缺陷而终身需血液输送蛋白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到底应该怎样来救他们?
在中国,像郝凯这样的孤儿肝炎患者并非个例,仅孤儿院中的肝病患者就有1/3患有肝炎,其中大多是乙肝。这些失去亲人的孤儿,本应受到社会关注,却往往被遗忘在医院的大门之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儿童肝炎防治网上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刘宁,女,1994年生人,自幼父母双亡,随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生活。6岁时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疑似甲肝)。由于家庭条件极为困难,家人无钱给她医治。她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和贫穷、饥饿、寒冷,艰难地活着,用她的生命支撑着她的家庭。在她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是辗转在山东济医医学院、淄博传染病医院和山东泰山儿童医院治疗的日子里。当她知道自己无钱医治,并且注定要离去时,她嘱咐她的哥哥:“我走后,让人把我葬在泰山脚下,在我身边放2本书,一是《黄帝内经》,一是《本草纲目》。在我棺材边上放面镜子,让我能看到天下苍生。”2002年2月9日,这个18岁患肝炎重病的大学生,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这样一个年轻生命香消玉损的背后,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医院,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如果人人都能象211医院这样有爱心,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但仅靠爱心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在医疗体制方面加以改革,并加大对孤儿等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医院方面也应该借鉴211医院的做法,对患者实施免费的救治。
如果没有人来资助这些孤儿和那些穷病的患者,那请政府为他们做一次慈爱的父亲,为他们做一次正义的裁判,也为我们的社会做一次无私的裁判,用法律的武器制裁那些可恶的罪行。当然社会人士和医院也可以资助,但这样会使政府推卸了应负责任,所以干脆就让政府来做这些好事,并立法,使这项善事长久地延续下去。
政府可以做一个好父亲,医院也可以做一个好母亲,但社会呢?它可以做一个健康的器官,把孤儿所缺少的给他们;把211医院的关怀带到他们那里;让他们生活在温暖的春风中,没有病痛,无忧无虑。至于他们今后的路他们会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