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五行中属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火、土、金、水五行观念很普遍。五行的观念在西周晚期已经形成,在甲骨文、金文中还没有关于五行的记载。关于五行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甘誓》篇:有扈氏服叛,启(夏朝第六代君王,后世称为夏启)将讨之,誓师之辞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语,但这里的五行内容已经不能确知了。
五行体系至《国语》、《左传》时已经成熟。汉代董仲舒、京房、郑玄等对五行说得更为详尽,此后历朝的术数家、星相家、中医等皆有以五行说解释世界万物的。
所谓五行,就是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元素为基干,说明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的五种不同的性质、功能和趋势。
这五行分别具有生长、阳热、稼穑、收敛、寒润的属性。木有生长、发散、条达之功;火有蒸腾、上炎、光明之性;土具生化、承载、受纳之能;金有肃杀、收敛、清洁之力;水居下、助阴寒、有封藏之功。
五种物质元素互相滋生(五行相生)和相互制约(五行相克)使世界处于不断生成的变化之中。以五行相生和相克的次叙关系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和万物是由五行构成的,并且按五行规律发展变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按五种不同的属性将其分类,即“万物之中以比类,当其泽者归于水,……谓相资不害者,五行皆化,故曰:比类以疏之。”(《汉书·律历志上》)
因此,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心、肉、皮、骨)、五官(目、舌脾、鼻、口肾),五种精神功能(魂、神、意、魄、志),五种气(肝生风,心生热,脾生湿,肺生燥,肾生寒),五种情志活动(嗜、怒、悲、喜、恐),以及自然界中、人体以外的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宫、商、角、徵、羽),乃至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臭(臊、腥、香、腥、腐),五虫(羽、鳞、甲、毛、裸)等均以五行归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