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五行属什么?
五行,中国 Taoism 原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也指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五个方位。
后被借用于中医学、建筑学、军事学、哲学、天文学、气象、算命等领域。五种元素(五行)相生的秩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相克的秩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所胜和所不胜来概括五个行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制约关系: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土不胜木,木不胜金,金不胜火,火不胜水,水不胜土。五者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维持了大自然的生化、运行,使万物各按一定的规律生长、发展。任何一行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变化,则打破了原有的制约关系,使五行运动失去正常协调,而形成“相乘”或“相侮”的异常现象。五行学说还根据五者之间的属性及相生、相克规律,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归为五类或五行,把自然界的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也加以分 类,来解释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人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对论证脏腑的生理病理,阐释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及制 定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方法等,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字是一个数目字: “行”字含有运动、游历、行为等意义。 “五行”二字合起来说,就是指木、火、水、金、土五种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相互依存的形式,古代称为 “五材”。
五材之间的相互促进,包括“生”和“长”,属于促进的发展的一类:“五材”之间的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在“强”和“化”两个方面,在五行学说中合称为“克”。古代思想家十分强调五材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五材”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运动变化,不断更新,就会形成一个既丰富多彩又非常和谐的整体。如果“生”的方面发生了故障,或者“克”的方面出现了毛病,这种和谐的整体就会遭到破坏,使整个体系受到损伤 ,出现某种异变。如果“五材”相互之间的制约环节被打破,就会产生“相乘”和“相侮”;“相生”过程如果出现问题,就可能发生“母子相及”的疾病。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在整个中医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内部各理论的阐释,是建立中医学整体概念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用于阐释人体内的五脏关系时,以五脏为中心,每一脏又联系了诸多组织器官,于是“心”便包容了舌、口、脉、目、汗等;“肺”便包容了鼻子,毛发、皮肤、咽喉、汗孔等;“脾”便包容了肌肉、口唇等;“肝”便包容了目、筋等;“肾”便包容了骨、发、耳等。这样,“五脏”就成了人体所有组织器官的总汇,从而反映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如此,五脏与外界环境的每一 方面,也被五行列入五种系统之中,每种系统之内的各个要素,都被五行理论理解为互相关联的部分,所以五个系统之内,相互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五行学说还被用于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是孤立的,与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包括天地日月星辰、风雨寒热湿燥等各个方面,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的生理功能可以适应春、夏、秋、冬气候变化,产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大周期性规律。如由于天气的变化,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时,便要根据四时气候特征,结合脏腑受病情况来考虑治疗原则。可见,五行不仅阐释了人体内部的整体性,还阐释了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性,这就成为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的建立的原始理论来源,也成为了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原则和基本依据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制之以化,验之以变,夺之以势”。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采取“虚则补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