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月五行属什么6?

公孙鑫美公孙鑫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干支纪月的起源 我国古代先贤很早就发现了“太阴”这一天体现象,并据此创造了阴历(农历)。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来制定时间基准。每月初一新月当空,称为朔;十六日月满则指望,称为望;初三到十五之间为弦,月如弓状。 月相虽然循环往复,有规律可循,但受地球公转的影响,每年各月中“朔”出现在时间上的位置都有变化。从公元前七世纪中国开始用“上元积年”的方法推算日月运行的公式起,人们就已经能够精确地推算出每一天是几月初几了。同时根据干支与五行的相关关系,把每一个月分配一个固定的干支名称和一个五行属性。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对应着特定的月份,而每个卦中的每爻又分别代表着每个月的不同日期,这种把自然时间和阴阳五行完全对应起来的方法,就是干支纪月法。 在干支体系中属于阳干的甲、乙两干和属阴干的丙丁两干,每月只能出现一次,所以称之为“纯”干。它们出现的月份称作“建”,也就是这个月底天干所在的卦。如果甲或乙,即阳性第一干出现在农历月末,我们就说本月是“建甲”或者“夹乙”。同样道理,农历的每月初一日对应的卦为“坎一”,每月初二至二十一日的节气为“坤二”,每月二十二日至月末为“震三”等等。

按照干支纪月法,无论公历还是农历,其每个月份的开始,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有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节气,才意味着气温下降,真正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秋季,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秋高气爽”,此时植物也开始果实累累。但在我国西北某些地区,立秋前后正值“早秋”,处暑之后仍属“仲秋”。

从气象意义上讲,白露秋分之间才是“秋分”,昼夜时长相等。但是古代的秋分不是这样的。因为古代没有精确的量尺,古人所谓的“分”其实指的就是白天和黑夜的长度相等且阴阳平衡的意思。实际上,随着地球公转,白昼和黑夜每天长度都在不停地变化,春分过后白天逐渐变长,过了秋分当天,白天又开始缩短。所以,古人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要分别祭祀太阳和月亮——这是唐代皇帝春祭日、秋祭月的依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