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自闭症儿童相处?

古以渺古以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需要认识到: 自闭症孩子没有“错”。 有“问题”的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在自闭症没有被识别出来的年代,很多这样的孩子会被放弃,任由其自生自灭。 但现在有了《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教育康复条例》和《孤独症诊断要点》,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 “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说话晚、爱生气、没朋友……不知道他究竟什么时候能开口说话?” “老师,我能不能请一天假?我孩子今天在学校打人了!” “老师,我今天可以接孩子早点吗?他今天又没朋友……” 这些来自家长的焦虑其实都源自于同样的担心——我的孩子在孤独症谱系中是不是属于高风险的?他的未来该怎么办?我能为他做些什么?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影响孤独症风险因子的研究。 目前,对孤独症的影响因子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遗传和环境两大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包括父母染色体异常;而环境因素则包括母亲孕期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颅脑外伤、妊娠毒血症等等。 而近年来,人们对环境因素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遗传因素。比如在中国,有70%以上的孤独症患儿家庭选择了生育二胎。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引起孤独症的可能不仅仅是染色体或者基因的问题,还可能与母体在怀孕期间摄入的营养成分有关,甚至可能与父亲的年龄有关。及时纠正孕产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注意均衡饮食,远离污染源等,就可能降低孩子得孤独症的风险。 如果父母能够早一些学会如何应对孩子的哭闹,如何为孩子建立规则,如何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玩具和游戏,那么即使孩子属于高智力风险人群,也可能不会发展成孤独症。

当然,对于已经属于低、中智力风险的孤独症孩子来说,科学干预也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们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认识到:孤独症的孩子并不是不能“好”。 通过早期的诊断,早期的行为干预训练,许多孩子都能够达到生活自理,并能够在普通融合环境下继续学习。而且,随着他们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社交问题和行为问题都会逐渐缓解。

但必须要知道,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并且是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用爱和支持为他们营造温暖而有安全感的环境。同时,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诉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孤独症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我们需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能盲目套用他人的经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