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股份改名吗?

容梦芳容梦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首先表明我的观点,我是非常支持紫光的改名的,而且是非常赞同彻底取消“紫光”的名称的。因为单从公司层面来说,“紫光”这个名字确实已经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业务板块只剩下半导体一个了(虽然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华勤要收购紫光电子)。 可能有人会说,紫光集团不是还有光通信和LED的业务嘛!确实是有,不过已经可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上市之前,所谓的“紫光”其实就是指现在的长江存储,当然那时候还叫“长江数码”,主要做硬盘;而当时的紫光集团公司呢,则是做光纤的,和现在做芯片的没什么关系,而且当时还经营得很不错,是A股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盈利的光纤企业。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外部投资环境恶化,紫光集团本来不错的业绩突然停滞,随后便连年亏损。

从2009年开始,紫光就开始逐步剥离非核心资产,开始向芯片行业转型。其实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决策,因为毕竟那时整个国际大环境都在转好,作为以高科技为特色的国企,转型抢占技术高地应该是大势所趋。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有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就是,我们往往能够在基础技术上实现突破,但是却很难把技术转化成真正的商品,从而占据市场优势地位,而这个时候原本作为技术底层的研发成本就会反过来压着企业,让其丧失赚钱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们的光刻技术早就实现了突破,甚至能把电路刻到硅片上面去,但是我们的芯片制造却只能一直依赖国外设备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有在实现芯片量产的情况下才能收回研发费用并继续投入,否则只能一直在原研设备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永远追不上别人的步伐。而紫光刚好就卡在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其实它的芯片制造技术本来就是靠引进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自主研发,只不过是在现有工艺基础上稍微做了改进而已,这样的技术迭代是无法产生商业价值的。加上当时国内政策偏向于发展半导体制造,于是紫光集团被寄予厚望,希望它凭借央企身份能够享受一些政策优惠,从而率先实现半导体制造技术的突破。

当然,我们后来也的确看到了成果,P3级闪存生产线建成,PLA完全自主可控,但是这些仅仅停留在工艺阶段的技术却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产出。到了2016年,紫光集团经营依旧没有任何起色,反而因为连续的投资亏损,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既然企业方面没戏,那就是政府出面救火咯——这时候刚刚成立五年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刚好派上用场,通过整合国资资源,将紫光集团及其子公司纳入旗下进行统一运作和管理,或许能为紫光带来新的生机也未可知。

2、关于名字的问题其实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紫光到底能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要是只晓得抄美股,那就算改了名字也没用,照样还是个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