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怎么分五行?
农历,又叫阴历、旧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 阳历(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一年(恒星年),一回归年为365.2419日。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约等于365.2419天(恒星年),而与回归年相差约11分钟,故每隔约400年,实际日月运行周天就将多出一天,即多出个“闰日”来,因此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日”。但是如此累积下去,在公元两千年以后,就要出现没有“闰月”的年份了,这样就会造成阳历年和阴历年不相吻合,导致季节错乱。所以为了调节这种偏差,人们规定:逢双的不闰,逢三才闰。这就是公历为什么每隔三年又三个月要加一天的原因所在;同时为了使月份与季节对应起来,就规定大月的31天,小月的30天,这样一闰,一年的天数就基本保持接近平年了。 中国现在采用的历法是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创立的一种阴阳合历——夏历。它既根据太阳的运动确定节气变化,又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朔望。
因为它是根据中国的地理位置而定下的,所以在西方人看来是一种很特殊的历法体系,他们不能理解其精妙之处。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历法体系,因为它的精度显然比不上阳历,甚至不如中国的传统阴历。 但是这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夏历本身。 因为我国处于地球东半球,处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路线中间,有“春分”“秋分”等节气,可以很方便地按阳历来计算节气;但西方大都处于北纬30~60度之间,位于北温带南部或南温带的北部,一年四季较为分明,可以方便地按阳历来划分四季。而我们却不同,我国的地理纬度跨度很大,最北达53°N,最南达4°N,从北国到南国,夏季的长短可以从两个月到六个多月不等。这样一来就很难通过阳历来区分四季了。 所以中国人要想准确的算出二十四节气的话,就只能将一种时间长度极不均匀的历法与另一种时间长度非常不均一的历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将两者完美的统一起来。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做法的话,那自然觉得这是种很笨的办法,但如果将当时的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考虑进来的话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毕竟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时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掌握这么多的科学知识。 而且如果不用这种方法来做,那么就会更落后于人!要知道,当时欧洲还在用着格里高利历呢……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然选择了这样的时间来作为自己的历法,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老老实实地遵守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