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标志性建筑叫什么?
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决定建设“上海市中心” (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广场),请德国建筑师设计。方案经德国著名建筑师汉斯·瓦里东(HansVallyon)修改后定稿。1930年7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由3个长方形和1个圆形广场组成,中央圆形部分高达56米,可俯瞰整个城市。建成后成为当时上海的标志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市区,这个“大圆圈”就为日军所看重,因为他们很难准确投弹,而圆形又有一定的遮挡效果。于是他们就在白天进行轰炸,并规定,只要看到圆形的顶盖冒烟,就表示轰炸已经成功。这个圆形顶盖又被老百姓叫做“冒烟洞”。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前,在“冒烟洞”前的广场上举行过盛大的阅兵式,接受侵华日军的投降。 1946年底,人民广场扩建,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了今天南京西路到石门一路的地铁施工通道以及地面交通隧道。
1990年,在市政府的主持下,对市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拆除周围的高层建筑和一切不必要的建筑物,把这里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开放式公共空间。2003年起,开始建设目前的人民大厦。 这个历史悠久的广场,经历了数次拆迁与重建,其轮廓和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但它的主体依然存在,并且越来越显得现代化和大气。正如这座城市所经历过的无数变迁一样,充满矛盾和冲突,但也始终与时俱进、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