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是不是政策市?
A股是政策市,但绝不是只有政策影响。 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且明显的。政策利好出台,股市上涨;政策利空传出,股市下跌。 无论是救市政策还是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亦或是今年的金融改革、供给侧改革,都明显看到政策的巨大影响力。 但如果仔细推敲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路径,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悖论和疑云。
首先,政策本身是有时滞的,这种时滞会导致政策在传递到股市之前发生边际效应递减。以最近的一次救市行动为例,降息降准等利好政策在5月中旬前后相继出台,而在那个时候,A股的走势早已跌无可跌。降息降准虽然被称赞为“及时雨”,但在当时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市场的恐慌不在于流动性紧张,而是在极度悲观的情绪下纷纷提前斩仓出局。
政策本身的滞后性导致它不能完全解释市场波动的全部。
其次,很多政策本身就蕴含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比如这次的救市行动中,市场对于央行后续到底还会推出多少降准、降息的预期并不明确,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支配下,股价的波动异常激烈。直到最终政策落地,市场才能确定下一步的方向,此时股价又再次反应。
可以这么说,政策在市场中的作用既不是驱动因素也不是压舱石,它只能在已经波动的市场上起到调节的作用。
最后,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A股那么受政策影响,为何还要研究基本面或者技术面呢? 其实政策影响的本质在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基本面上出现利好或者利空的时候,人们会对未来做出不同的预期,从而调整资产价格。因此可以说,政策影响的是预期,基本面反映的是现实,二者互相影响。
当然这不是说技术分析没用了,技术分析的核心在于寻找供需失衡的点,无论这个平衡是由于基本面还是政策造成的,总是有它的作用空间。只是说政策面和市场基本面才是决定股价走向的根本动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股市有价无市则死,股市有市无价则亡。有价无市的股市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死的市场,这样的市场不可能发挥其积极的资源配置功能,也不会有持续发展的资本;而有市无价的股市是一个没有约束,没有任何运行规范的市场,这样的市场迟早会走入歧途和死胡同。中国股市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实际上就是一条在有价无市和有市无价两个极端之间徘徊的不归路,在这条不归路上,股民只能是步步深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股市实际上是一个政策市,从它的生下来起就注定了其畸形发展的宿命。
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规章条例来规范和限制股市的运作和发展。不可否认,政府的主导型有利于股市初期的发展,尤其是规范的发展,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改革转轨国家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更重要且更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政府的主导型必然导致股市中投资主体的缺位和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扭曲。因此,政府主导型的规范股市发展的初期,也正是市场自发秩序形成和不断完善之时,一旦这种自发秩序形成,政府主导型的规范条例将不得不有所松动;如果政府主导型的规范条例不作相应改进和协调,则形成不了自发秩序。
中国股市正是在政府主导和市场秩序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圈,政府主导由于其强烈的宏观规范性而很难适应股市变化多端运行方式,因此政府主导型的规范条例实际上往往是在股市出现问题之后,在总结以往错误经验教训之后才得以完善和实施;而在此期间,由于政府主导规范条例的不完善和具有针对性、协调性的宏观政策没有实施,股市发展在缺乏约束的环境下,难免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怪圈。因此,中国股市实际上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政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