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港股为什么贵?
1、便宜没好货,这是投资界亘古不变的道理 。以现在股价48.30港元/股的中国平安,和2016年股价最低点29.50港元/股相比,已经涨了65%了;如果再把时间拉长到2014年年底的话,那最高涨幅就超过了一倍。在A股市场,同样如此。所以,如果以48.30港元/股的股价计算,中国平安A股的涨幅也在65%左右(虽然上市首日新股一般会涨数倍甚至数十倍,但那些都是极端情况),而同期上证综指仅仅涨了7.87%而已。
2、中国平安的市值目前已经在全世界保险企业中排名第三了,前面两个分别是美国的沃尔玛 和美国的摩根大通银行 。在国内所有上市企业中,也仅次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石油,排在第四位。一个企业的市值的高低和其营收能力成正比。
根据三季报显示,中国平安的营业收入是36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4%,而在上半年时还下降了1%呢,可以说是惊天逆转!净利润更是高达716亿元,比去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另外,中国平安的资产总额达到了2266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两百多亿元。
3、中国平安的投资策略是“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做足收益”。具体做法就是“投资组合多元化”: 也就是说,把资金分散投入到不同的资产当中去,这样就能降低单一资产的风险,也能保障收益。据我了解,中国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是非常专业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1月25日,港股保险板块全线大涨。
截至收盘,中国太平涨超9%,中国太保、众安在线涨超7%,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涨超5%;此前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的中国财险,涨超2%。
而就在昨日,平安涨近3%,成为港股市场涨幅最大的内险股。当天其A股也同步收红。
而推动平安等保险股走强的催化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监管拟放开保债计划的融资,推动险资更好地服务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二是上周五美国大型银行集体回购股票,触发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的乐观情绪,导致美股出现大幅反弹,带动中概股集体上涨;三是市场对国内疫情防控及房地产市场风险逐步出清的预期有所升温。
从国内房地产利好政策来看,近期多家银行陆续与重点房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平安银行也与中国金地集团、大悦城集团、星河集团、新希望集团、浙江中升集团、广晟珠投等多家优质房企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集团及下属房地产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提供优惠的融资价格及多元的融资方式。此外,近期银保监会也召开党委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改善融资”。有业内人士认为,该表态可能会带动地产龙头估值修复。
11月25日,港股中国平安报收55.3港元,上涨5.58%,最新总市值为6465亿港元,较11月初29元左右的低点反弹近90%,其A股也同步上扬。尽管如此,目前平安AH股价仍处于2017年以来低位。
与友邦保险的估值差距缩小
与其他保险股相比,今年平安股价在港股市场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虽然一季度受权益市场大幅震荡影响出现了一次超25%的大幅回撤,但从10月下旬开始,率先大幅反弹,四季度初至今涨幅达106%,而同期恒指上涨仅为7%。从月K线表现看,今年只有2个月出现下跌,分别是一季度的3、4月,其他各月全线收涨。
随着近期的强劲上涨,平安也与其他保险股的估值差距大幅缩小。截至今日收盘,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中国财险、中国太保A的市盈率(TTM)估值分别为54、24、17、16倍,而三季度末友邦保险和中国平安的市盈率估值分别为35和18倍。
而从历史估值走势看,此前中国平安的市盈率估值长期大幅低于友邦保险,主要是市场给予寿险公司的估值存在较大差异,友邦保险属于外资寿险公司,而中国平安属于本土寿险公司,其在个险渠道、新单增速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此前由于平安作为集团上市的缘故,港股市场并未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给予单独估值,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估值。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平安在寿险改革和生态圈建设上取得了持续的进展,尤其是寿险改革转型成果逐步显现,其价值率持续改善。
估值有望进一步抬升
尽管如此,目前中国平安相较于A股同行的中国人保A,估值仍有一定差距,最新市盈率估值仍高出后者20%左右。这一方面由于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通常高于港股;另一方面,平安在港股市场也面临着流动性方面的折价。
从资金持仓方面来看,由于去年以来平安业绩面临巨大的压力,机构普遍大幅减仓。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持有中国平安的机构投资者仅有288家,而2020年同期高达546家,2021年同期也有405家。今年三季度,中国平安新进1只基金,分别是交银施罗德经济新动力。
有机构认为,在寿险改革持续推进下,预计明年平安业绩表现将有所改善,保费增速也将维持稳定,有望推动估值进一步抬升。
从今年各月保费增长数据来看,今年1-10月平安寿险累计原保费收入为3925亿元,同比下降2.6%,降幅较1-9月环比收窄0.39%个百分点;产险增长势头良好,实现原保费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较1-9月环比上升0.47%个百分点,尤其是车险业务,增长保持高位并持续优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