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字五行属性什么?
《康熙字典》中记载,“ 跃,《唐韵》牛列切《集韵》《韵会》纽列切,音越。《说文》跳也。《增韵》超也,跃出也。《庄子·天下篇》蹶泥则没足,跃清深则自竭。又《荀子·劝学篇》羽翼奋然,譬若槁苗;五穀不殖,何以为粥。以汤沃雪,何以为愈。
《前汉·司马相如传》跳跃游遨。本从“辵”作“逾”。《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凡居则踰墙,行则逾陵。注:逾越,或作“踰跃”。 按:上引《康熙字典》中“《唐韵》牛列切《集韻》《韵会》紐列切,音越”一段文字,出自《广韵》卷一。而此卷“越”字下云:“越,音粤。《说文》走也。《扬子·方言》越,迈也。吴楚曰越。《前汉·王褒传》越幕。《师古注》越,超越也。亦作‘躍’。”“跃”字下云:“跃,音越。《说文》飛上也。《玉篇》躍,起也。”“逾”字下云:“逾,音遇。《说文》越过也。《诗·大雅》无俾大君。《笺》俾,俾使也。我岂敢踰越大人。”据此,可知“跃”、“逾”二字,古音皆在入声去声部,且均有平去二读。
《增韵》是宋代徐天祜所著,其书卷四对“跃”字的解释与《康熙字典》基本相同,也是认为“跃”的音义都来自《唐韵》的“越”字。徐书“越”字下引元代杨载《诗法家数》云:“平声宜舒缓,上去声宜激扬。”可见此字古代属去声部无疑。 今人编撰的字典往往根据现代语音特征归字分音,于是“跃”被归到了去声字部,而“逾”被归进了阳平字部(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76页)。然而,古代汉语的“跃”字并没有去声读音,而是和“逾”一样属于阳平声音。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中获得证明。
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著有一本书叫《夜航船》,其中记载着这样一条资料:“余住西湖时,夜闻湖中渔火星星,忽见火光一一,乃渔人拔除草塞。盖湖中有田百顷许,耕者夜间撒土为埂,以种杂粮。有田庄曰跃头。”(转引自夏承焘等著《唐诗论丛》之《〈夜航船〉中的唐宋时诗词》一文)
“跃头”的“跃”字,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批点过的《水浒传》里也有。这两条材料里的“跃”字,都是第一声,即阳平声。 因此可以断定,古代的“跃”字与“逾”字是同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