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日是哪个字?
“日”就是太阳,也就是火; “日”,在古人看来,是火的象征; 《礼记·郊特牲》记载:“郊之祭也,迎太阳而祭,向明而拜。” 所以古代祭祀都是清晨举行,此时太阳刚升,熠熠生辉。 那么什么是“缺日”呢?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大致有四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来自于《周礼》,《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祝》曰:“辨五帝之名,定天子诸侯之祀,正其位。”郑玄注:“此谓祀五帝之时,各以其方之日祭之以血饭而埋之。”这就是说每逢祭祀之日,要用牺牲的血与粮食来祭祀,祭祀之后要将食物埋起来,因为这一天属于“日神”。
第二种解释来自《汉书》,《汉书·律历志》云:“凡岁,十二次,二十八宿,周而复始。”又云:“日、月运行,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日之一。”可见“日”的运行周期大约是365.25日。如果一年没有“中气”,或者节气与中气相差太多,这一年就被认为是“无阳年”或“阴年”,是不好的年份。
第三种解释来自于道书,《太上洞真五星秘旨》曰:“土星守北,日月乘南。阴阳相应,水乳交融。”“木星居东,荧惑列西。二曜争辉,四时有序。”也就是说,只有土星、木星和日月处于一个位置的时候,才是“五会”,也是“德合”的日子,这个日子被称为“元辰”或“建子之日”。
第四种解释比较独特,是作者基于前三者的综合理解,我认为是最准确的。那就是——凡是农历月份中有小月的这个月就是没有日的月份;反之就有日。比如正月建寅,立春后第15天为雨水,立春日和大年初一正好是“建卯”月,所以二月没有“朔”(月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