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有腐蚀作用吗?
“腐蚀”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这里说的酒精的腐蚀性,应该是指由于酒精对细胞(微生物、动植物以及人类)的作用过程导致的组织损伤。 首先,我们人体皮肤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这层油膜不仅具有保护皮肤表面的作用,同时还能阻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这层油膜是弱酸的,PH值在5.8-6.5之间,而酒精是强酸性的,因此酒精会直接刺激我们的皮肤表面。当皮肤接触酒精后,会迅速出现酒精被皮肤吸收的现象;而在皮肤表面,还存在着很多细菌,它们也会直接吸入酒精,导致细菌及其中毒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皮肤下面的黏膜也有不少,比如眼睛的结膜,鼻腔里的鼻道等等,这些黏膜都直接与外界相通,而且表面上皮细胞的移动性较高,这使得酒精很容易进入黏膜下层。在这里面,有很多细胞和细微管腔结构存在,一旦酒精渗入这些地方,就会对这些细胞产生强烈的毒性作用。
至于你提到的烧伤和伤口感染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烧伤还是伤口,其实都不是单纯由液体(水)引起的,而是由液体中的成分——电解质(各种金属离子和酸碱阴离子)和蛋白等有机物质造成的。当然,如果没有水,那肯定是不会发烫甚至烧死的……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仅仅是少量酒精,及时用水冲洗即可消除腐蚀作用;如果是大量的酒精,或者长期浸泡于酒精中,则可能造成较重伤害,但是这类情况一般比较少见且多能够自愈。
酒精,学名俗称“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46。俗称烧酒、青酒。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液体。纯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溶解树脂、蜂蜡、高级脂肪酸、紫罗酮类、醚类、油脂等,可用来浸渍生物标本,也用作制药、制糖、化学工学和国防工业等重要原料。酒精亦有防腐杀菌之功效,医院常用作消毒杀菌的试剂。
酒精是利用高粱、玉米、薯类等富含淀粉或糖份的原料,通过生物发酵、蒸馏、勾兑等工艺而生成的。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酒和用酒最早的国家,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殷商王侯贵族常常“酒池肉林”,有的甚至“为酒千钟,一饮而尽”。
一般酒精的浓度有三种表示方式: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日常生活接触的都是以体积浓度来表示的。如现在市面上所出售的各种酒,瓶标签上印有度数,比如55度、12度、6度等,这里度数就是指的体积浓度。55度就是指100毫升的酒中含有55毫升的纯酒精。而在欧美国家,通常用“proof”来表示酒精的浓度,1Proof相当于0.5%,如40Proof等于20%。
严格地讲酒精是一种比较微弱的有机溶剂,它能渗入生物膜的脂质双分子格架中,与磷脂相互作用后造成脂质-蛋白质的构型异常,从而伤害了细胞的生物膜的稳定性与通透性,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
人体组织细胞膜若长期或反复的接触酒精后,可发生变性坏死,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而形成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由于肝细胞的破坏,体内代谢受到紊乱而影响胆红质的排泄,使血液中胆红质浓度升高,出现黄疸。
从上述分析可知,酒精的这种溶解、溶胀细胞膜的机制,也解释了为什么酒精能消毒、防腐,以及人们用75%酒精消毒比95%酒精效果要好的原因。因为在较高浓度(如95%)酒精中,病菌表面蛋白质脱水过于迅速凝固,以至于里面(深部)的蛋白质来不及与酒精接触也就很快杀死表面的病菌,而高浓度酒精对深层病菌没有渗透和杀死作用。但若用75%酒精,酒精扩散渗透作用强,能渗入病菌内,作用于该病菌体内的所有蛋白质,使之变性而彻底杀死该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