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对外投资?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的国际贸易出现顺差时,为了平衡该国货币的对外供给,稳定汇率,减少本国居民向外资产转移而引起的损失(由于国外资产的收益率一般高于国内),就会通过官方渠道,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提供贷款给别国,鼓励其进口商品和引进技术。这就是常说的“平衡贸易”或“逆差补偿”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巨额顺差;同时,由于美元、马克等西方主要货币汇率下跌,我国的外汇储备有了较快增长。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092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表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其他发展中国家资产的投资和购买,实现外部经济均衡。
国家外汇局前副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五常近日也公开认为,当前应该大力提倡企业对外投资,因为中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顺差相当大。他说,过去十年,中国贸易盈余增加了3倍多,达到2万亿美元,这些盈余应该转为资本项目,即投资的收益。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即所谓FDI(外商直接投资),这种投资往往带有明显的“引资”性质,是“拿来主义”,这种模式其实很僵化,效果并不好。应该说,我国现在拥有近3000亿美元的盈余,如果用来作为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每年约可产生7%的利息收入,但这一部分利润被外国政府大量征税,我们却没有权利分享;如果用盈余补贴进口,等于将外汇储备的增值部分转化为国民的福利,让居民生活水平更快提升。
相比之下,用外汇直接进口的产品价格本来就比较低,加上外汇储备的增值实际上也是国民福利的增加,两者相加,相当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了两倍,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所以,把外汇储备变成国内资产,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比那7%的利息合算得多。
当然,这样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我们用铸币税补贴了外国政府,虽然他们少收了我们7%的税收,却多花了7%的商品,但这7%的商品是国内生产的,除了税收外,还要支付运输费、佣金等附加费用,总体上要多花10%以上的钱,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