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火箭的人叫什么伟?
中国造运载火箭的那些人叫李伟、刘伟、王伟、陈伟……
运载火箭型号队伍和航天业一样,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但和同龄人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放弃了大城市相对安逸的生活,毅然奔赴条件艰苦的一线科研试验基地。他们用智慧托举着中国航天事业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成为航天事业长盛不衰的中流砥柱。
型号设计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航天产品作斗争”
对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部的郭军来说,2014年是任务重得“爆表”的一年——承担三次发射保障和型号研制任务,仅试验队进驻发射场时间就长达200多天。火箭上天前,所有的事情都要处理妥善,任何微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引发大麻烦,所以他们必须想所有的事情。在同事眼里,“每天和郭军一块工作,累是肯定的,但是很过瘾,他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总体设计部王铁伟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研制工作进展,不断与发射场、测控中心、卫星、气象、回收着陆等各系统协调,编制型号飞行试验任务书,可以说,他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跑”。
总体设计部副主任马晓雁和她所带领的设计师团队负责运载火箭的控制技术,控制专业的设计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火箭“神经科医生”。他们要为火箭设计精准的“神经系统”,让它在起飞时知道飞向何方,在空中飞行时知道当前所在何处,在有扰动时知道该如何应对。
系统设计师:为“长箭”安上可靠发动机和翅膀
运载火箭在发动机启动之后能够按照预定轨迹加速飞行主要依靠动力系统,航天一院11所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王维彬就是一名被大家誉为“心外科医生”的动力系统设计师。王维彬是典型的“学霸”,他凭借优异的成绩一路从北航硕博连读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作为主任设计师,主要负责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中的关键技术攻关,以及长征系列火箭的动力系统可靠性提升工作。
如果把动力系统比作火箭的心脏,那么结构系统就是火箭的“铁杆兄弟”,为火箭的身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航天一院总体设计部二室主任王伟,就是“长三甲”系列结构系统负责人。王伟说,火箭结构在运载火箭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好比一个框架,将火箭各个分系统所包含的各种部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设计部副主任张树杰介绍,火箭的外壳被称为壳体,是火箭的“外衣”,除了支撑,还要承载起飞时的40多个过载和在大气层高速飞行过程中与环境强烈交互作用产生的热和力,并把所有仪器设备安全可靠地运送到目的地。
电气系统设计师:保障火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电气系统设计师负责为运载火箭设计神经系统,使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航天一院电气主管姜立军这样解释电气系统的作用,“电气系统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它通过敏感元件、电缆线路等,采集箭上各部分信息,由制导、导航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向伺服机构发出控制指令,完成对运载火箭姿态和轨道的控制”。
为了实现航天产品的“零缺陷”,航天一院电气设计师团队还独创了“3D打印打样”的验证方法,就是在软件编程基础上,专门用3D打印设备制作产品,然后进行硬件调试,以此提前验证设计的准确性。
电气设计师王文江介绍,电气系统由连接电路、配电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组成,电气设计师平时的工作,就是按设计规范进行原理设计、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
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主要负责测量平台和光纤陀螺的维护工作,并在发射场的测试过程中进行测量设备初始对准、动态性能检查和激光对准设备的对准,他们就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测量组。
运载火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地面测控系统是这个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甲系列”)的遥测系统主要负责实时接收、检测和遥控运载火箭的飞行状态信息,判断系统的工作状态,完成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决策。
运载火箭的电气设计师,就是这个庞大测控网络的建设者。他们以遥测系统为例,该系统分为箭上系统、地面系统两部分。箭上系统主要由箭上数据处理单元及外围测试设备组成。数据处理单元是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