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字五行属什么?
“廬”是上中下结构,从穴、庐聲(lù);“庐”指房舍。 因此,该字的本义就是简陋的房舍。《說文》有註解道:“廬,廬舍也。周圍之牆曰廬。” 在六书中的“轉注”中,有這樣一個關係:“建業,建业也。”“建業,首都之名,今之南京。”“廬,盧也。”“闕謂兩邊牆缺而不滿者曰觀阙,亦謂兩邊門阙。”“闕,宮廟門闕也……闕之言闕也。”“廬,廬舍也……” “廬”和“闕”在字形上是相仿的,而“廬”又和“盧”(車蓋)也是相仿的,由於古代的人很擅長將事物聯想在一起來做簡化運算,所以這些文字的關聯性都很強。 後世所說的“草廬”、“茅廬”中的茅廬就是指用茅草修的房屋。《三國演義》中有“孔明隨命童子取紙筆,作書一封”則稱為“書就,令童子送諸侯”的故事,其中的茅廬正是指草屋。 此外還有一種意思與上述意識相反,形容房屋高大且華麗。如《左傳·成公六年》中所寫的“廬錦”,《爾雅·釋器》中所記載的“大幄謂之廬”等等都是這種意思。
《易經》中有云:“臨,臨乃撫臨之意,故受临者,必以剛健而居上位。坤為地,为大屋,爲眾,此卦陽爻五,陰爻二,外剛內柔,故能親附天下,不違萬物之性。”這裡面講到的“臨”通“鄰”,指的是君臨天下之義。而在古時,廬又與廬邑、閭里相通。《禮記-月令》有云:“命太府省绲錢,以待郊祀之費,賜群臣賚勞,恤孤寡,備凶災。”
由此可以得知,在古代的君王之下,人民分別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之中,其住所也就有了大小之分。小则數十戶,大則數千戶,合鄉聚而為邑闾,即古代的縣制,也就是現代的郡县制。 而廬又有離散之義,多表離亂或悲傷之情,這裡主要是指人們因戰爭或是政治變遷而被迫從鄉里離開到別處去安頓生活之事。例如“四牡騑騑,營營歸飛”所描述的就是這種情形;再像屈原所作的《離騷》以及劉楨所作的《贈五官中郎將》皆是如此。
當然,廬也有居住的意思,只是要住得比較窮困一些罷了。但是到了漢代,廬被用作官名,其實就是御史大夫的副职。東漢末年時曹操曾任過此職,據《魏志·武帝紀》記載:“初置軍師祭酒。”《晉書-職官志》中也提到过:“魏武黃初二年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