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有效投资?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该假说是关于资产价格形成机制的一种学说,其内容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P_{t}=\sum^{N}_{i=1}{ \int^{\infty}_{0}{\phi(x) d x } 其中P_{t}为证券价格向量;\phi(x) 表示风险中性概率测度(risk neutral measure of probability)。如果令 \phi(x)=\frac{1}{\sqrt{2\pi}}e^{-\frac{x^{2}}{2} } 就可以得到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从而完成上面公式的计算。根据EMH,任何一个理性投资者都应当假设证券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取的信息,任何主动的投资管理试图超越市场、赚取超额收益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性」。反过来,如果没有实现有效性,则一定是因为信息还没有被完全反应在价格中。验证一个市场是否有效的过程也就是搜寻未被反映在市场中的信息的过程。当然,一旦找到这种信息,将其加入模型进行回归,可以进一步得出预期的收益率或风险。
当然,以上的数学形式仅仅表明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可能性,并没有给出判断其成立与否的证据。我们接下来讨论证据的问题。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最经典测试来自Fama和MacBeth(1973),他们选取了1865年至1970年间美国的股票数据和债券数据,考察了投资者行为并对以下命题进行检验: PM=r_{f}+\mu_{{b}} 其中PM代表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r_{f} 是基准利率的预期值,通常由一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来代表; \mu_{{b}} 为市场的贝塔系数。如果市场的组成足够多元化,并且包含足够的信息(包括风险因素和宏观因素),那么上述的线性方程就应当成立。如果将实际组合的收益率与上式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如果有的话,就说明市场失效了,否则说明市场有效。基于此,Fama和Macbeth得到了如图下的结论: 在他们的样本期间内,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的概率仅为1/47(相当于2.4%的概率水平),也就是说在样本的这段时间内,市场有效性的假设才刚刚被拒绝了一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市场有效性和市场无效率应该是很难得出现的。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是暗示着市场总是有效的或者是无效率的。这个假说的是关于市场运行的一种可能性,一种规则——它描述了一种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实际上,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融资的困难,实际上我们无法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组合。有效市场假说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尽可能地趋近于这种均衡的状态,如何在有限的前提下尽量使资产的价格接近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