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字五行属什么?

来栀蓓来栀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尔”、“迩”古通假,都是耳刀旁,甲骨文像耳朵的样子,金文加一横表示耳饰(这应该是“尔”的本义);战国文字发展为“又”的形状,可能是表示手拿耳朵的样子;小篆变成“耳”的形状;隶书变为楷书时,左边的“又”变成了“丿”,“耳”下面一横变成了“口”,变成了今天的字形。 因此,从“尔”“迩”的古文字形体演变来看,它们之间应该是有源头的。那它们的意思是否就也相通了呢?我觉得不然……

首先说“尔”的意思 《说文解字》认为“尔”的意思是“谓语词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助词”之义,比如《诗经·邶风·终风》有言曰:“终风且霾。”这里的“且”就是语气助词的作用。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你”或“你们的”,如“他人笑我忒痴傻,我笑他人看不穿。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尔”就是这个意思了。 “迩”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近也。从辵耳声。《诗》曰‘迩可御矣’。”意思是“近也”,也就是说它的本义与“远”“遐”相对,指距离短,时间短暂等等,比如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里的“万里”和“百年”就是对举,表示相隔甚远的意思。而《诗经·邶风·静女》中有句云“俟我于城隅,乃敢与吾觏”,其中的“俟”即等待之意。这两句话合起来讲就是说男孩子在城角等待心上人,说明“城隅”确实离得比较近。此外“迩”也表示“接近、靠近”的意思,《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里面的“乡”就是指古代居民组织“里”,“乡田”是指同里的人所共有的田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住在同一个里(乡)的人要相互照顾,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其次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两字词的用法特点 上面提到过,在《诗经》时代,“尔”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形容词性的指示代词: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伯兮》) 这首诗是说战士远行在外,妻子思念他的情景——“你在哪儿安顿你的住处呀?是什么走失了你的骏马啊?到哪里才可以寻到你呢?原来就在树林下!”——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口吻道出心中的苦闷,既表达了对丈夫的无限关怀,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再看一首《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说意似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用男女约会来隐喻贵族青年男女在政治婚姻下的感情生活。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而又婉转含蓄,描写细腻生动,富于情趣,读后使人爱不释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尔”经常单独出现在诗歌的前面作为修饰性名词出现,而“迩”则很少有单独使用的例子,多用在名词之前或者动词之后,因此可以说两者虽在今音皆读儿化音,但在上古时期,由于所处位置不同,两者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康熙字典》里有,我找了一下没找到,网上也没有,只好自己翻《康熙字典》里“尔”部和“耳”部的字了。 据我的印象来看,应该是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的学者是分“形声”“会意”“象形”三类来分析造字的结构的;而“尔”字中“耳”的偏旁部首就是“形声”——表示音节的“儿”,所以它的偏旁属于形声,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形声字”(也可以叫“左形右声的字”),即由两个或多个偏旁一起组成文字的结构;从字形上看“尔”字是上下结构——“耳”的下面加一横画,这一横画是“口”(上边那一竖也是“口”的一部分)。

另外,“尔”字中的“耳”字也跟甲骨文“耳”字中的“耳”字是一样的结构(都是左右结构)。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判断“尔”字五行为水——属水的汉字有140个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