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做坏了如何贷款?
导读:近2年大数据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缺陷,尤其是对个人而言。例如,明明我从来不去什么日化店、酒吧,但淘宝、京东等电商会时常推荐给我相关产品;再例如,前2年风靡一时的“裸眼3D”,只要你曾在电影院看过最新的3D大片,今后不管你走到哪都能被强制看到“裸眼3D”广告……
“大数据杀熟”屡遭诟病
而事实上,这些现象都存在“大数据杀熟”的嫌疑。所谓“大数据杀熟”,主要是指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将消费习惯相同的人划分为同一类别,并推出相应的广告和定价。不同类别的消费者看到的广告内容及价格是不相同的,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对于价格敏感度较低的一类人群比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一类人群定价更优惠。“杀熟”的最终目的是赚取更多利润,但往往被“杀”的熟人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疑惑,甚至还可能被低价诱惑而购入不需求或根本不了解的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以3D投影设备为例,消费者小李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3台性价比非常高的3D投影设备,但每次使用投影设备时,总会弹出广告,有时甚至影响正常使用。小李认为,自己从未主动参与过相关3D调研调查,而且消费水平和心理预期均在合理范畴,电商应该杜绝“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何时不杀熟
那么,何时数据产业和消费领域能真正做到全面完善、杜绝“大数据杀熟”?对于数据产业而言,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大数据安全体系和利益补偿机制。
1、建立完整的大数据安全体系。安全是数据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数据的开放和使用不能以牺牲信息安全为代价。要构建一整套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存储在内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实现对数据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性管控,充分保障数据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
2、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企业的合理诉求应予以极大支持,充分考虑企业应用大数据的成本、投入和利润预期,在税收、融资、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还要规范数据流通交易,加强数据资源战略储备。对关键产业领域的大数据研发和应用,国家可考虑以补贴、减免税等手段予以鼓励,并做好相关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共享。